并购重组 并购重组后股票跌是为什么
来源:上海证券报
注册制改革春风下,IPO衔枚疾进成为“主角”,昔日火热的并购重组沦为“配角”。
此消彼长的背后是逻辑变化的主线。2021年,注册制改革渐入佳境,路径通畅叠加供需两旺,IPO市场持续高热;跷跷板的另一头,并购重组交易迅速减少,年内完成单数已降至两位数,约为2015年、2016年巅峰期的单季度数量。
“今年很难做,市场有点冷。”一位从事并购重组20多年的资深人士直言,市场上可选标的大幅减少,资产方只要能走IPO,几乎不会考虑被收购。受此影响,并购重组内部结构开始分化,借壳交易边缘化,产业整合逻辑开始成为主线。
“套利时代的落幕。”文艺馥欣资本顾问创始人阮超的观点直截了当。他认为,根植于上市资格稀缺而产生的“一二级市场差价”的套利逻辑,曾驱动以九鼎、信中利等为代表的Pre—IPO投资模式以及附着其上的金融资本证券化,也驱动了中植等投资机构“上市公司+并购”的投资模式。“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谢幕,宣告了A股市场与‘套利时代’的彻底告别。”
一年只顶过去一季
雄心勃勃。“只要有机会,谁不愿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上市公司呢?”对于借壳和IPO的选择问题,一位上市公司高管如此表示。
在他看来,上市是鱼跃龙门的进阶。过去IPO排队时间太长,有些企业为了尽快完成上市,会转道去并购重组市场。如今,注册制改革令上市排队时间大幅缩短,并购重组竞争力明显减弱。
自2019年科创板设立伊始,注册制改革星火燎原。此后,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北交所设立,确立了资本市场全面改革的基调。
一位放弃了借壳方案的企业负责人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企业所处赛道在一级市场颇为热门,创投都是抢着要份额,可打算借壳时发现,装入上市公司的估值不到20倍PE,流程、时效都没有优势,“思来想去,我们还是决定去IPO。”
热浪涌向IPO,寒潮吹向并购重组。上证报资讯数据显示,年初至今,共有156家公司发布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年内实施完成的重整仅有95单,约为2015年、2016年并购重组火热时期的单季度数量。
整体趋冷的同时,交易金额超过百亿元的重磅交易也明显减少。据统计,2021年市场披露的“百亿级”重组预案共有9单,至今仅有1单完成资产过户,即冀东水泥与金隅集团的整合。另有两单交易金额超过百亿元的交易在今年完成(启动时间为2020年)。回眸2020年,共有22单“百亿级”重组完成。
有投行人士直言,在注册制改革的背景下,大批龙头公司奔赴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导致并购重组市场的供给大幅减少。“龙头们都不选择借壳,借壳市场自然就冷清了。”
产业整合唱主角
大水大鱼。2021年,更多的“大鱼”游向IPO的汪洋,“百亿级”重组竟无一借壳方案,多数是大型企业的内部整合。
例如,金隅集团将所持金冀水泥47.09%的股权作价136.23亿元认购冀东水泥新发行的股份,由冀东水泥吸收合并合资公司,同时募集配套资金。该交易于2021年11月完成。通过此次交易,双方水泥资产实现整合,显著提升了金隅集团在华北地区的业务覆盖能力。
正在推进中的“百亿级”重组逻辑与之相似。例如,徐工机械拟吸收合并徐工有限,上海机场拟定增收购虹桥公司、物流公司和浦东机场第四跑道,东方盛虹拟定增收购斯尔邦……
观察这些“百亿级”交易,呈现三个明显的特征:国资整合、产业整合以及资产梳理。
首先来看国资整合。延续了2020年的趋势,2021年国资背景的上市公司在并购重组舞台上唱主角。2021年发布重组方案的156家公司中,有56家为央企或地方国资旗下的上市公司,9单“百亿级”重组预案中,涉及国资上市公司的有6单。
业内人士认为,在国资国企改革背景下,一批国企主动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借助并购重组通道提升资产证券化率。
再看产业整合。一个大的变化是,2021年的并购重组大多围绕上市公司自身产业逻辑展开,跨界方案颇为少见。“跨界,尤其是大额交易的跨界容易触及借壳,而能够借壳的资产都去走IPO了。”前述投行人士说。
资产梳理更多地集中在房地产相关行业,例如*ST广珠出售城镇运营开发公司92%股权、*ST双环出售置业公司100%股权等。
“A吃A”将会越来越多
数往知来。九鼎投资、信中利与中植集团,曾在并购重组市场叱咤风云,本质是用激进的金融手段,实施一二级市场的套利。在“稳字当头”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合规为本,产业为要,短线套利模式走向终结是大势所趋。
“2015年、2016年并购重组火热,更多的是短期利益与市值管理的驱动。当时,重组预案一发,股价就拉十几个涨停,甚至只要有相关传闻就能涨一波,这是极不正常的,市场并没有真正去思考并购的初心。”投行资深人士说。
近三年来,注册制改革加快推进,价值投资理念深入人心,合规、专注、稳健的重要性被市场和企业感知,并购重组开始回归初心之路。
前述投行人士认为,并购重组减少是在降“虚火”,是市场趋于理性的表现。“并购的本质价值是‘1+1>2’,如果只是把两个资产绑在一起,没有协同效应,那就失去了并购的意义。”
跷跷板不会始终倒向一方。放眼全球成熟的证券市场,并购重组仍是主要的退出渠道和资源配置方式。前述投行人士表示,随着注册制改革深入及时间推移,如果新股不再持续火热,股价破发、募资不足甚至出现发行失败的情况,有些公司可能又会考虑并购之路。
“虽然近年来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数量直线下滑,但上市公司控制权交易却越来越活跃。”阮超认为,随着IPO扩容及分拆上市等政策推出,A股公司之间互相收购成为可能,预计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成为并购标的。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完成IPO,分化会越来越明显,有发展前景的公司会获得更多的资源,发展前景一般的公司会越来越边缘化,这些公司就可能成为并购的标的。
记者 邵好 编辑 吴正懿
来源:政信理财网,更多详情请咨询理财顾问:136-2194-8357(微信同)
本文链接:http://www.iwenqu.com/zxdt/5878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iwenq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本文标签:并购重组
注明:
余老师专注信托、定融、债券、基金等领域,从业多年,经验丰富!
为中高净值人群提供专业、安全的资产配置和多元化的财富管理服务,帮助投资者实现财富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