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曲靖市沾益区溯源文化旅游发展商票收益权产品 沾益文化旅游投资开发公司
1月15日,2023年云南省两会第三场新闻发布会——经济社会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在海埂会堂召开,有关负责人介绍过去一年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情况、工作亮点及下一步工作重点,并回答记者提问。
2022年全省经济大盘总体稳固
重点领域发生一系列方向性趋势性积极变化
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面对超预期因素影响,省委、省政府全力以赴稳增长、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年初即出台实施“稳增长32条”和30余项重点领域稳增长政策,在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及接续政策出台后,迅速制定出台我省“48+17”的贯彻落实措施,打出稳增长政策“组合拳”。健全完善常态化、系统性经济运行调度机制,推动各地各部门各条战线唱响高质量发展“大合唱”。稳妥防范化解粮食、能源等重点领域风险。积极改进经济宣传工作,着力稳预期、提信心。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投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每季度召开重大产业项目调度暨开工推进会。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全力打好“重大项目要素保障百日攻坚大会战”,重大项目储备立项、要素保障、开工建设、资金支出进度明显加快。设置“骏马奖”,实施正向激励,形成比学赶超良好局面。在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同时,投资结构明显优化,产业投资(不含房地产业)增长44%左右、占比突破40%、超过房地产和交通投资之和,工业投资增长近50%、创历史新高,能源、旅游投资增速和农业、水利、交通投资规模均居全国前列,教育、卫生、生态环保、数字经济投资保持高速增长。
产业发展质效显著提升
省委、省政府强力推动产业强省建设,出台“1+7+5”政策体系,针对重点产业建立“链长制”,专班推进工作落实,着力延链补链强链。
一是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态势强劲,设施农业、数字农业、绿色有机农业加快发展,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净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83户。
二是在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上取得新突破,一批绿色铝、硅龙头企业加速落地集聚,新能源电池产业从无到有迅速壮大,白鹤滩16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全年新开工新能源装机超过2000万千瓦。
三是贵金属和钛产业集聚发展态势良好,疫苗、中成药、民族药等医药产业持续壮大,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2022年,绿色铝、绿色硅、新能源电池产值分别增长36.6%、130.9%、406.5%,工业特别是绿色制造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
市场主体活力显著增强
一是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响营商环境新品牌,开展政策宣传、服务、兑现“三进市场主体”活动,全省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明显提升。
二是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全省实有市场主体达到491万户、增长19.5%、居全国前列,其中净增企业16.56万户、“四上”企业2100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户,在滇世界500强企业达134家,实有企业数和年度新登记市场主体数均破百万,市场主体量质齐升。
三是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突破生物医药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60余项,开展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净增高新技术企业520户、科技型中小企业1450户,为历年最多。成功举办第六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2022腾冲科学家论坛。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力度明显加大
一是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顺利收官。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建立燃煤发电电能量市场、在全国率先设立调节容量市场。
二是抢抓中老铁路开通重大机遇,实施通道能力提升、物流枢纽建设、沿线产业开发、市场主体培育“四大行动”,一年来累计发送旅客900多万人次、运输货物1300多万吨,黄金线路效应初步显现。
三是一体推进口岸功能、口岸经济、口岸城市建设,创新实施昆明托管磨憨,形成中老铁路沿线“两头”带“中间”联动发展新格局。磨憨、瑞丽、河口智慧口岸建设成效明显。
四是第六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成功举办,合作成果丰硕,影响力大幅提升。
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加力
一是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抓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步伐加快。
二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有序推进,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取得决定性成效,九大高原湖泊“两线三区”重新划定,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7%、居全国第1位,土壤污染防治扎实推进。
三是大力推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亚洲象、哀牢山、香格里拉、高黎贡山纳入国家公园创建布局,COP15第二阶段会议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生态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四是出台“双碳”实施意见和碳达峰实施方案,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五是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城乡绿化美化行动,制定出台“1+3+7+X”政策体系,召开现场推进会,掀起城乡绿化美化热潮。
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一是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61.6万人消除返贫致贫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从“塔基”着手推动农民增收,年人均纯收入7000元以下脱贫户基本消除。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建成示范乡镇16个、精品村203个、美丽村庄1638个。
二是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强省会”和曲靖副中心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启动健康、美丽、文明、智慧、幸福“五个县城”建设,新创建20个“美丽县城”。
三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持续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守边固边工程建设,统筹省级资金134.7亿元支持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
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一是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出台实施系列稳就业政策措施,下大力气做好重点群体就业服务,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1%左右。
二是启动农村转移就业“收入增百计划”,推进重点工程实施以工代赈,建立健全助农增收利益联结机制,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三是扎实推进教育强省建设,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11所,建成投用普通高中129所,西南联合研究生院成立招生。
四是深入推进健康云南建设,滇南、曲靖、滇东北等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部分专科建成投运。开展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8000户,失能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实现县级全覆盖。
五是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18连涨”,工伤保险长期待遇实现“17连涨”,基本医疗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六是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扎实有效,累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07亿元、惠及633.9万人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6%,物价保持总体稳定。
2022年云南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2022年,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良好态势,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前三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8%、高于全国(增长3.0%)0.8个百分点,排全国第12位,预计全年将延续恢复向好势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左右。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主要指标保持稳定增长,经济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一是工业、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平稳向好。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长3.8%)4.1个百分点,排全国第6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长5.3%)2.3个百分点,排全国第1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下降0.1%)1.0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工业、投资将保持平稳增长,消费继续呈恢复态势,三个主要经济指标有望连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39元,同比增长5%。农村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99元,增长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长6.4%)0.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729元,增长3%;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4.1个百分点。城乡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3.17,比上年同期缩小0.13。
三是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前三季度,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1%,高于全国(增长4.2%)0.9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3位、总量居第10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73.75亿元,增长5.6%。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211千公顷、产量195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5%、1.4%,粮食产量增幅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连续11年实现丰收。畜牧业生产持续增长。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增长8.6%,其中,猪肉产量增长11.0%,生猪出栏数增长11.1%。设施农业发展成效明显。预计全年蔬菜、水果、鲜切花、茶叶产量分别增长7.3%、14.7%、11%、7%。
四是财政金融平稳运行。财政收支总体平稳。2022年,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49.30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6699.70亿元,增长1%。存贷款稳定增长。1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9403.69亿元,比年初增加3075.32亿元,同比增长8.5%;人民币贷款余额42255.68亿元,比年初增加3691.30亿元,增长9.6%。
五是供需总体保持平衡。消费市场供应保障充分。基本生活必需品供应稳定,全年限额以上吃类、用类商品零售额预计分别增长5.8%、7.1%,其中,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5.3%。出行类商品销售活跃,零售额预计增长9.5%,其中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8.2%,新能源汽车增长150.7%。物价总体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6%,较2021年(上涨0.2%)提高1.4个百分点,涨幅低于全国(2.0%)0.4个百分点。电力供需保障有力。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增长8.7%,高于全国(增长2.1%)6.6个百分点,排全国第3位;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2.3%,高于全国(增长3.5%)8.8个百分点,排全国第2位。
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经济发展质效不断提升
一是工业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工业对GDP的贡献率居全行业之首。前三季度,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6.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2%,高于2021年(占比24.1%)1.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9.3%。传统行业基础进一步夯实。1—11月,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增长7.4%;有色金属行业增加值增长16.4%,两个行业合计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发展加快。1—11月,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4.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长7.9%)36.9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首次突破10%,从2021年的8.4%提高到2022年的10.8%。
二是投资结构发生重大转变。产业投资增速和占比创历史新高。1—11月,产业投资增长44.2%,创下历史新高,超过全部投资增速36.6个百分点;占比达40.5%,比2021年(占比30.6%)提高9.9个百分点,超过房地产与交通投资之和。工业投资引领投资增长。1—11月,工业投资增长51.6%,高于全国(增长10.1%)41.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位;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21%,比2021年(占15.3%)提高5.7个百分点,成为投资第一大行业,拉动全部投资增长7.7个百分点,其中,能源工业投资增长95%。水利等重点行业投资高速增长。1—11月,全省水利投资增长34.9%,自2021年以来均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规模稳居全国前列。农业、旅游业、数字经济投资分别增长32.3%、57.4%、31.2%,延续高速增长态势。
三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电子行业成为工业第四大支柱行业。1—11月,电子行业增加值增长54.2%,占规上工业比重达9%,比2021年(占比6.4%)提高2.6个百分点,成为继烟草、电力、有色之后第四大工业支柱行业;拉动规上工业增长3.2个百分点,居工业各行业之首。绿色铝硅、新能源电池等重点产业快速成长。中国铝谷、光伏之都建设加快,全年绿色铝、绿色硅产值预计将分别达856亿元、1073亿元,分别增长36.6%、130.9%;新能源电池产业从无到有、初具雏形,全年预计完成产值318亿元、增长406.5%。高技术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1—11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7.3%,高于全国(增长8%)29.3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达11.5%,比2021年(占比9.4%)提高2.1个百分点。
加力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民生,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力不断增强
一是助企纾困成效显著。各项政策靠前协同发力。紧盯国家政策动向,第一时间反应、第一时间细化、第一时间落实,持续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落地见效,先后制定实施一系列助企纾困、助商惠民政策措施,全年退减降缓税费超1000亿元,其中,完成增值税留抵退税818.6亿元。企业经营效益进一步改善。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86.91亿元,同比增长9.8%,企业亏损面31.5%,较一季度最高时的35.7%收窄4.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重点服务业营业收入824.77亿元,增长13%,全年5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二是民生投入持续加大。民生支出保障有力。全年民生领域支出占比达73%,其中,公共安全支出增长7%,教育支出增长1.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4%,均快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前三季度,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同比增长5.3%,是四项收入中增速最高的项目。社会领域投资快速增长。1—11月,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38.9%。其中,教育、卫生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9.2%、22%。
三是“四上”企业数量实现新突破。截至2022年末,全省“四上”企业数突破1.8万户,达到18324户,比2021年底净增2100户,是2021年(净增1088户)的1.93倍,是2014—2019年平均年净增户数的3倍。
四是民营经济活力持续增强。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前三季度,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0956亿元,同比增长4.0%,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2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达52.6%,对GDP的贡献率达55.4%。民间投资逐步转好。1—11月,民间投资增长5%,高于全国(增长1.1%)3.9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高于全国,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43.7%。
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取得新成绩
2023年工作重点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一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聚焦优势资源、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重点园区,全力招大引强,吸引更多大企业、好项目落地。
二是推进投融资体制创新,提高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预算内资金等使用效益,加强政银企联动,支持金融产品创新,着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潜力,加大力度吸引外资,多渠道争取更多资金入滇。
三是抓好重点领域投资,把大抓产业投资放在突出位置,力争工业投资增长20%以上、产业投资完成1万亿元;保持农业、水利、生态环保等领域投资快速增长,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左右,年度完成投资跃上2万亿元大台阶。
大力发展资源经济
发挥气候立体、产品多元优势,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在“特”字上下功夫、做文章,培育壮大农业市场主体,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打造一批突出地域特点的绿色产品,打响绿色云品品牌。
发挥清洁能源富集优势,深入推进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融合发展,加强光伏资源开发省级统筹,力争新开工新能源项目1500万千瓦,加快托巴、旭龙等水电项目建设,加快建设“绿色铝谷”、“光伏之都”、全国新能源电池基地。
发挥自然、人文、生态综合优势,加快发展文旅康养产业,抢抓疫后旅游大幅反弹机遇,支持“旅游+”、“+旅游”模式、业态、产品创新,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发挥有色金属资源富集、品类齐全优势,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推动锂、铂族等稀贵金属产业化,加速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滇中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
发挥生物资源丰富和人才优势,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着力培育三七、天麻、灯盏花等“云药”品牌,大力发展美妆产业,着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摸清碳资源底数,加快研究“双碳”背景下碳汇资源优势和价值实现路径,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全面振兴园区经济
一是推动15个国家级开发区“一园一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做优做强、进位提升。
二是支持安宁、昭阳、沾益、禄丰、泸西、砚山、祥云等7个首批重点省级开发区跨越式发展,全力打造千亿级园区。
三是围绕坚果、橡胶、咖啡等优势产业,高水平谋划打造一批“小而特”、“小而精”、“小而高”特色优势园区。
四是加大园区建设投入力度,统筹各类资金300亿元以上,支持园区提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水平,增强园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承载力。着力打造一批智慧园区、低碳(零碳)园区。
五是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提升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用心用情当好“店小二”,加快项目扩园、企业满园、集群强园。
六是从用地、用能、人才、资金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效益。力争2023年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00户左右,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开发区达7家。
纵深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倍增
一是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深入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推动行政审批标准化、政务服务便利化、网上办事智能化、市场监管精准化,着力破除隐性门槛、规范涉企收费、优化涉企服务、加强公正监管,最大程度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
二是积极营造亲商、爱商、护商的浓厚氛围,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加快发展,力争净增企业15万户以上、“四上”企业3000户以上,让各类市场主体多起来、大起来、活起来、强起来。
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一是支持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大幅提升企业在重大科技项目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二是培育建设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生物种业、绿色铝基材料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大力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省州市财政科技联动投入机制,开展科技引领产业示范县试点。
四是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支持重点群体创新创业,培育一批“双创”典型。支持盘活闲置写字楼等资产,开展创新创业平台全覆盖行动,发挥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提升创新创业孵化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一通道三口岸”建设
一是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制定实施大通道大物流大贸易大产业联动发展三年行动,持续扩大中老铁路黄金线路效应,加快推进中老铁路沿线开发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中缅印度洋海公铁联运常态化运行,加快建设交通物流、能源、数字信息大通道。
二是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制定实施口岸建设三年行动,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举措加快磨憨发展,支持河口、瑞丽加快发展,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沿边产业园。
三是持续深化区域合作特别是滇沪合作,发展“飞地经济”,建设跨省合作产业园。
全面推进绿美云南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城市、社区、乡镇、乡村、交通、河湖、校园、园区、景区绿化美化,培育“绿美+”经济,奋力打造绿美云南。
二是深入推进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和滇池、洱海、杞麓湖等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全力推进赤水河(云南段)生态环境保护。
三是扎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施节能减排十大重点工程和碳达峰十大行动。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是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补齐农村公路、供水保障、生态环保、物流等设施短板,提升农村教育、医疗等供给质量。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高效设施农业,以花卉、果蔬、育苗为重点,创新投融资模式,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高起点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基地。
三是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抓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推进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园(田园综合体)试点创建。
分类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一是加快滇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昆明都市圈建设,深入实施“强省会”行动,加快曲靖副中心城市建设,推进昆明—玉溪、昆明—楚雄协同发展,推进麒(麟)沾(益)马(龙)、蒙(自)个(旧)开(远)组团建设,打造新增长极。
二是推进区域中心城市提质发展,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和发展带动能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三是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沿边地区加快发展,支持怒江香料、草果等特色产业发展,支持迪庆藏族自治州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生态保护等重大项目落地。
提升城镇承载力吸引力竞争力
一是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做好城市规划源头管控和修编,开展高品质城市设计和建设,促进城市管理和运行高效畅通。
二是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城市道路交通、防洪排涝、地下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补齐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社会事业短板。
四是开展绿美城市、绿美社区建设,加强城市大气治理、截污治污、垃圾分类、噪声污染治理,着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五是加快数字城市建设,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打造数字生活新场景。
六是发挥县城在全省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以“五城”建设为重点,打造一批健康、美丽、文明、智慧、幸福县城。
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一是突出抓好稳就业,实施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支持市场主体稳岗扩岗,开展新一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和“收入增百计划”。
二是聚焦经营性净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净收入持续发力,加快提升居民收入。
三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紧盯薄弱地区、薄弱领域、薄弱环节加大补短板力度,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四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织牢织密社会保障网。
五是全面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
积极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
树牢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健全完善风险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强化对趋势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动态分析研判,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加强统筹协调和综合施策,维护好粮食能源资源安全,强化财政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有效解决多难情况下的多目标优化。
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查看发布会直播实录
相关阅读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编辑:郑明皓
来源:政信理财网,更多详情请咨询理财顾问:136-2194-8357(微信同)
本文链接:http://www.iwenqu.com/zxdt/13889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iwenq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