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寿隔离险 中国人寿隔离险详情
新书开售,火热抢购!
注:本文作者系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规划部,本文原题《2021年保险行业盘点与展望:转型正当时》,文章内容略有删改。
此外,由于2021年数据口径有变化,为保证数据可比性,本文中涉及的近两年保费收入数据、市场份额数据等,大多根据最新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统一不包含风险处置阶段的人身险公司数据。
编者按
回溯2021年寿险业,整体来看,总保费依然正增长,但增速下滑是不争的事实,甚至跑输当年GDP增速。
渠道格局的变化最为直接而深刻:个险人力下滑,新单保费下滑、新业务价值下滑;银保重回战略视野,保费高增长、新政频出下,市场格局也在暗流涌动;平台经济退潮之下,互联网保险政策一再收紧;专业中介渠道保费增速高企,但变数依然存在……
此外,还有保险产品的升级、资产配置趋势的演变、监管政策的推陈出新等种种因素,都共同塑造着当下的寿险业。
从业者的内心是矛盾而惶惑的,长期来看,行业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短期来看,行业发展形势依旧严峻;
需求侧看,长期潜力巨大,但短期消费放缓趋势难解;
供给侧看,传统模式难以为继,新型模式还尚在摸索……
该如何定义寿险业当下所处的处境?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规划部的这篇文章用运用大量详实的数据剖析当下市场,理性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各种趋势的未来走向,可以说是目前关于2021年寿险业最全面的总结了。
文章数据显示,全年保费收入原保费收入3.1万亿元,同比增长5.0%,低于近十年年均复合增速(11.9%);与此同时,行业利润总额收缩47.4%;具体到个险渠道,人力预估减少超300万,新单保费同比下降约5.7%,银邮渠道却维持了20.3%的高增速……
01
行业整体:规模和利润增速有所下滑,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1.全年保费收入增速降至5.0%,单月保费收入波动明显
2021年,人身险累计原保费收入增速进一步放缓,整体呈前高后低态势。 截至12月底,人身险公司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3.1万亿元,同比增长5.0%,低于近十年年均复合增速(11.9%)。
单月保费收入波动明显。其中,1、2月份受新旧重疾险切换、一季度业务提前冲刺等影响,单月保费收入实现快速增长;3月份出现断崖式下跌,保费收入增速转负,后于4月份回正并保持正增长;年末受互联网保险整顿期即将结束等因素影响,单月保费收入增速有所提升。
图1:近十年人身险累计原保费增速及年均复合增速
图2:2021年人身保险累计及单月原保费收入增速
2.行业利润总额收缩47.4%,大型保险公司盈利性更强
受多重因素影响,2021年人身险行业利润总额出现负增长。人身险公司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570亿元,同比下降47.4%,较2020年同期增速下降63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为:
一是行业整体保费收入与投资收益增速放缓;
二是行业退保金及赔付支出快速提升(利润表中退保金支出同比增长20.1%,赔付支出同比增长15.0%);
三是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基础(750日移动平均十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变动,人身险公司继续增提准备金。整体看来,大型险企盈利能力更强,上半年数据显示,五家上市险企人身险业务贡献了行业过半的利润。
3.市场集中度进一步下降,银邮系公司保费增速更高
随着头部险企持续深化转型,持续加大对代理人渠道的清虚,人身险市场竞争格局加速分化, 大型险企市场份额连续三年下降。截至12月底,大型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合计约1.9万亿,同比增长0.5%,低于行业平均增速4.5个百分点,合计市场份额59.3%,较上年末下降2.7个百分点。
同时,依托于股东银行的优质资源,银邮系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速明显高于非银邮系公司。 银邮系人身险公司全年合计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0.5%,高于非银邮系人身险公司6.1个百分点;市场份额约10.1%,较2020年进一步提升约0.5个百分点。
图3:近三年大型与中小型人身险公司市场份额
图4:近三年银邮系及非银邮系人身险公司市场份额
4.境外资本投入持续加大,外资保险市场份额基本稳定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持续加速,境外资本在中国保险市场的投入进一步加大。2021年,首家外商独资的寿险公司“友邦人寿”、首家外商独资的保险控股“安联控股”,以及首家从合资转外商独资的寿险公司“中德安联”相继成立。
同时,外资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速小幅领先中资公司,市场份额基本稳定。截至2021年12月底, 外资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达3351亿元,同比增长5.5%,高于中资0.6个百分点,市场份额10.6%,基本保持稳定。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外资保险公司相对集中的地区,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更高。
图5:近三年外资及中资人身险公司市场份额
展望
长期看来,行业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短期看来,行业发展形势依旧严峻,来自需求和供给两侧的压力依旧明显。
从需求侧看来,新冠疫情冲击仍在持续,居民收入增长有所放缓,对于长期大额支出和非必需品消费更加谨慎,对商业保险特别是长期储蓄型业务消费意愿下降。
从供给侧看来,人口数量红利消退,代理人规模持续下降,以队伍规模驱动业务发展的传统经营模式受到挑战,市场主体聚焦提升对产能但尚难有明显起色;产品同质化情况严重,供给覆盖面不够广,风险保障功能发挥不够充分;销售、理赔等服务质量亟待提升等。
整体来看,长期潜在需求短期内难以转化为现实市场,行业短期发展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02
产品结构:持续回归保障和长期,但健康险增速进一步放缓
1.普通寿险保费收入占比持续提升,健康险增速继续下滑至4.6%
健康险虽然仍是人身保险中增长最快的险种,但整体增速较2020年进一步放缓,达近十年最低水平。 2021年,人身险公司实现健康险保费收入7069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较2020年下降8.7个百分点,占整体保费收入比重约22.6%。
寿险业务稳定增长,其中普通寿险保费收入占比持续提升。人身险公司全年累计寿险业务原保费收入2.4万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普通寿险保费收入增长最快,同比增长21.7%;分红寿险、投连险、万能险分别同比下降10.6%、14.1%、8.3%。
意外险保费收入降幅进一步扩大。人身险公司全年累计意外险业务原保费收入约583亿元,同比下降6.8%,较2021年进一步下降4.4个百分点。
图6:近三年人身险公司分险种保费增速
图7:近三年行业健康险保费收入增速
2.重疾险发展面临瓶颈,医疗险创新层出叠见
健康险中占比最高的重疾险面临发展瓶颈,保费收入与赔付支出增速“剪刀差”进一步扩大。
一方面,受新型短期医疗险产品蓬勃发展降低了居民对给付型产品的需求、代理人规模持续下滑等影响,重疾险保费收入增速明显放缓。
另一方面,当前重疾险仍存在产品定价基础薄弱、风险筛选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赔付支出增速持续提升。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人身险公司长期健康险赔付支出同比增速高于保费收入增速71.7个百分点。
此外,产品设计与创新呈现一定同质化特征。重疾新定义切换后,整体来看各家公司仍沿用了之前的主力产品系列,除产品价格小幅下降外,普遍添加了中症责任、额外给付责任等,产品差异性较小。
图8:近三年长、短期健康险保费收入增速及其赔付支出增速
医疗险持续创新发展,进一步回归保障本源。一是长期型医疗险进一步发展。在监管推动下,大量设计与经营不规范的短期医疗险下架,有较好经营能力的公司进一步发展长期医疗险业务。 截至2021年10月,已有25款投保年龄超过70岁的费率可调长期医疗险产品上线。
二是“惠民保”持续快速发展,升级迭代后普惠性进一步提升。在整体规模上, 截至2021年10月中旬,项目总参保人数超7000万,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在产品设计上,多地产品更新迭代后呈现理赔门槛降低、赔付率提升、服务内容增加等特点。
三是,针对细分客群的新型医疗险产品萌芽。激烈竞争之下,市场主体提高了对慢病患者、老年人等细分客群的关注度,通过提供创新型产品及服务寻求业务增长点。
整体看来,医疗保险进一步成为人身险公司业务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领域。
3.长期储蓄型业务受关注,并向规范与长期经营转型
从需求端看来,具备储蓄功能的保险产品关注度有所提升。随着房地产投资属性弱化,家庭资产配置逐渐向金融资产倾斜。同时,受2018年发布的资管新规影响,银行理财吸引力下降,具有“刚兑”、长期属性的含储蓄功能的保险产品受到更多关注。
从供给端看来,定价利率受限使得增额终身寿脱颖而出。2019年开始,监管对定价利率为4.025%的产品进行严格限制。2020后的年金险产品定价利率基本都低于4%。2021年开始,监管进一步限制万能险的结算利率,最高不能超过5%,产品吸引力下降。多家保险公司开始主推同样具有储蓄功能、复利增值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
图9:2021年终身寿险百度搜索指数
储蓄型产品进一步向规范与长期型转化。2021年下半年上线的很多增额终身寿险等储蓄型产品,定价利率呈下降趋势,产品设计也更加向长期型转化。 一方面,长端利率下行成为普遍共识,难以支撑定价利率过高的产品; 另一方面,2020年年底以来,监管多次点名批评“长险短做”“灵活减保且无比例限制”等问题,推动储蓄型产品进一步向规范化经营转型。
展望
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各市场主体将进一步聚焦长期与保障型业务,健康险及养老保险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打开。
一方面,偿二代二期工程于2022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由于偿付能力充足率受产品结构影响较大,偿二代二期工程的实施将倒逼保险公司进一步回归保险保障,业务重点或将加快向高价值的保障型业务及长期型业务转换。
另一方面,我国居民对健康保险和养老保险的需求持续提升。当前我国城乡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7岁,60岁以上人群占总人口比例约18.7%。而保障型产品同质化问题仍较为严重、供给覆盖面不够广、风险保障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健康与养老保障供需之间存在较大缺口。预计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备、保障全面的保险产品供给体系,积极推动市场主体参与健康中国及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国家战略,将进一步成为监管机构和市场主体关注的重点。
03
渠道发展:代理人渠道清虚持续,银保、互联网等渠道规范化经营进一步加强
1.代理人规模大幅回落,尚难以质补量
行业普遍面临增员难、留存难问题,队伍质态提升有限。2021年以来,各险企持续提升考核力度,加大人员清虚,大量低产能代理人退出行业,销售人员规模持续下降,目前尚未看到止跌回升的迹象。
虽然在低产能人力大量退出的背景下,代理人人均产能有所提升,但多重阻力下,队伍质态提升难以弥补规模下降带来的影响。数据显示, 2018年至2020年大型险企个险渠道新单保费收入年均下降约9.2%;2021年个险新单保费收入的下降仍在持续,截至12月底,同比下降5.7%。
图10:近十年行业代理人规模及增速
(注:2021年代理人规模估算方式为,2021年末大型人身险公司合计代理人规模除以近三年大型人身险公司合计代理人规模占行业总代理人规模比重的平均值。)
2.独立代理人试水一年,机遇与挑战并存
同时,当前国内独立代理人与国外成功的独立代理人模式仍有明显区别,国内独立代理人只能代理一家保险公司的产品,这意味着代理人在为消费者做保单规划时,产品选择依旧受到单一性限制。独立代理人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3.银保渠道量质同升,更注重长期与价值
银保渠道保费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个人代理渠道发展受阻,众多保险公司将关注点转向了银保渠道,推动银保渠道保费收入持续提升。 2021年,人身险公司银邮渠道代理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0.3%,高于个险代理渠道保费收入23.2个百分点,在各渠道保费收入中占比进一步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在重新关注并大力推动银保渠道发展的同时,着力调整银保渠道业务结构,主动压缩趸交保费规模、扩大期交业务体量,推动银保渠道业务从重规模向规模与价值并重转型。 截至2021年10月末,人身险公司银保渠道新单保费收入同比下滑约2.9%,但期交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0.9%,期交占比明显提升。
表1:各渠道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增速和占比变动
4.互联网保险迎来全面监管,走向“专属”时代
监管推动互联网渠道向“专属”经营转型。2021年,银保监会进一步提升对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关注,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的互联网保险监管制度体系。
一方面,对市场主体的经营资质进行严格限制,强调“持牌经营”,不符合经营条件的险企需2021年12月31日前完成存量业务整改。
另一方面,对产品类别进行分类管理、专属经营,鼓励保障型产品线上经营、储蓄型业务线下经营,且产品必须有“互联网”字样。截至2021年年底,国内数十家网络互助平台相继关停,近30家保险公司暂停互联网保险业务,互联网保险业务迎来全面规范化发展。
展望
预计国内代理人渠道转型升级仍需时间,其他主要渠道规范化经营将进一步推进。
代理人渠道方面,从其他市场发展经验看来,日本、韩国、台湾等均经历了数十年代理人营销体制改革,才实现行业代理人队伍的量稳质升。我国保险市场代理人队伍短期内或难以实现全面转型,各经营主体或将持续通过严格人员招募、延长培养周期、加强培训考核及分类分级管理等途径提升队伍专业性。
其他主要渠道方面,2021年,监管机构发布多项政策文件严格规范银保业务、互联网保险等领域的经营资质及销售行为。当前,互联网渠道已基本建立起以《保险法》为基础、以《互联网保险监管办法》为核心、以《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等系列规范性文件为配套的监管制度体系;《人身险销售管理办法》或将在近期落地实施,银保渠道驻点销售模式有望重启。
预计在系列政策推动下,市场主体将不断加大银保、互联网等渠道运营能力建设,持续提升经营规范性,大型保险公司或更具优势。
04
资产配置:资产总额稳步增长,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
1.保险业资产总额稳步提升,配置结构基本稳定
截至2021年底,保险业资产总额近2.3万亿元,同比提升7.1%。从资产配置结构来看,由于今年以来权益类资产波动较大,整体表现不佳,行业普遍压缩了权益类资产配置比重,固定收益率资产(银行存款+债券)配置比例进一步提升。
具体看来,股票及证券投资基金占比11.5%,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51.3%,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
图11:近三年保险行业资产配置结构
2.持续发挥长期资金优势,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2021年,保险业持续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和保险资金长期稳定的优势,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建设。 2021年1-8月,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共登记(注册)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332只,同比增加46.9%。
其中,债权投资计划6269亿元,同比增加72.0%;股权投资计划276.7亿元,同比增加213.7%;保险私募基金570.0亿元,同比减少49.7%。
展望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保险资金仍面临再投资压力上升等风险。权益市场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各市场主体或将持续提升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挖掘结构性投资机会;固收市场方面,预计当前利率仍有下行空间,优质资产供给有待提升,信用风险管理能力需持续加强;另类资产或将受到更多关注。
同时,随着监管对保险资金可投资范围的放宽,未来险资底层资产配置结构或将进一步丰富。
05
市场监管:属地监管持续加强,乱象整治力度加大
1.罚单数目与罚款金额双升,局级与分局级罚款占比提升
罚款数量与罚款金额持续提升,一方面表明监管机构“严监管”的政策思路持续加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行业深度调整期,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恶性竞争等市场违规行为有所增加。
据统计,截至2021年11月末,银保监系统保险业共开出的罚单数量约2000张,同比增长22.5%;罚金数额约3亿元,同比增长26.7%。
同时,保险业属地监管进一步加强,局级与分局级监管效率和质量提高、罚款力度随之加大,罚款占比进一步提升。 截至2021年11月末,局级、分局级合计处罚金额占比97.0%,同比提升约6.2个百分点。
表2:近两年银保监会罚单金额情况统计
2.市场乱象专项整治力度持续加大,“自保件”与“代理退保”问题引关注
2021年,行业形象依然深受市场乱象困扰。虚列费用、长险短做等行为引发银保监会高度关注,成为全年罚款最多的事项。同时,代理退保、“自保件”等问题也成为监管机构整治的重点,银保监会多次发文提醒代理退保的潜在危害,并着力强化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制度。 截至目前,河南、厦门、江西等多地监管部门相继升级“双录”,全国范围内的保险“双录”新规也在酝酿之中。
展望
预计银保监会将坚持“严监管”的政策思路,毫不松懈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围绕丰富产品供给、规范渠道发展、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扩大对外开放等多方面制定系列政策,进一步完善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监管政策和体制机制,为我国人身险行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监管环境。
< END >
来源:政信理财网,更多详情请咨询理财顾问:136-2194-8357(微信同)
本文链接:http://www.iwenqu.com/zxdr/90492.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iwenq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本文标签:中国人寿隔离险
注明:
余老师专注信托、定融、债券、基金等领域,从业多年,经验丰富!
为中高净值人群提供专业、安全的资产配置和多元化的财富管理服务,帮助投资者实现财富增值!